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伦理向度——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盛雪仪;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与时代表达,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和鲜明的伦理立场。从技术伦理的维度探讨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回应了近代以来技术悲观主义的论调,另一方面论证了技术发展本质上既具备工具“善”的实践指向,又呈现出价值“善”的伦理气质。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伦理向度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生命伦理,它要求在现实的物质世界展开以人的解放为目的的技术革命,建构一种价值理性语境下人的生命伦理关切;二是社会伦理,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悖论的时代回应,代表了一种与纯技术主义路线不同的科技发展道路;三是生态伦理,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导向,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场景。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大历史视野来看,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呈现出鲜明的伦理指向与时代烙印,为我们更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险与挑战、在新时代条件下适应和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提供了实践遵循和伦理归宿。

    2025年02期 v.26;No.15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习近平关于农民利益问题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

    丁珊;孙迪亮;

    农民利益问题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利益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考察视角对农民利益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主要内容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从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关于农民利益的主要内容。从价值意蕴来看,习近平关于农民利益问题的重要论述,既为加快推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南,又为稳步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思路方向,更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农民利益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从实践要求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本保证、基本前提、关键环节、重要依托、必要保障等方面科学阐述了维护农民利益的实践要求,从而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我国农民的利益诉求。

    2025年02期 v.26;No.158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党史党建

  • 政党责任视域下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王富军;

    政党责任是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承担的义务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责任涵盖三个基本维度即为人类谋幸福的历史责任、引导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政治责任以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它们相互关联,影响着政党的整体运行和发展。党的自我革命对于履行政党责任,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治理水平,赢得人民信任,巩固执政基础,增强党在国内外政治舞台的影响力等意义重大。政党责任视域下党的自我革命有着系统且明确的实践要求,从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根基,到完善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再到提升能力应对实践挑战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校准实践导向,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2025年02期 v.26;No.158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多层次主体结构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功能探析

    史成虎;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功能是通过构成它的各种要素以及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关系(结构)而产生的。从文化主体的视角可以把党的廉洁文化结构分为党的整体性廉洁文化(宏观层次廉洁文化)、党组织廉洁文化(中观层次廉洁文化)、党员个体廉洁文化(微观层次廉洁文化),从这三个层次探讨廉洁文化功能具有巨大的价值。宏观层次廉洁文化结构功能可以对廉洁文化建设进行宏观性规划和全局性指导,以此对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产生重大影响;中观层次廉洁文化结构功能在于它以党组织名义和通过党内政治生活这一平台持续对党员干部施加影响,是一种组织性的力量;微观层次廉洁文化结构的功能通过对党员个体和党内政治生活两个方面的影响体现出来。

    2025年02期 v.26;No.158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实挑战及实践路径

    汤定豪;杨欣;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更是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基层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治理角度而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能高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利益协调、政策引领以及凝聚共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能有效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廉洁形象。因此,只有将乡村振兴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从乡村振兴的责任引领、利益格局、治理实践上把握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逻辑,才能实现党风廉政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应筑牢乡村廉政思想根基,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廉洁意识;全面优化乡村廉政建设资源配置;科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从而为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实践路径。

    2025年02期 v.26;No.158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竞赛建设苏维埃: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实践初探

    欧美强;滕栩;

    社会主义竞赛是动员组织工农群众开展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借鉴苏联经验,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用革命竞赛方式来建设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革命竞赛建设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次伟大实践,它第一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治国理政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第一次展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无限潜能和创造力、主人翁劳动精神以及团结互助和共同进步的新风尚,第一次彰显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竞赛建设苏维埃的理念与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2025年02期 v.26;No.158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中国式现代化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要义、现实制约与实现路径

    徐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以人与自然是共荣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理论基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导向,以统筹推进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为责任担当,以遵循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为根本要求。然而,这一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公民生态价值观培育体系尚未健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仍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形势更趋复杂等诸多现实制约。为此,我国应在优化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培育体系,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符合生态文明的制度现代化,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高度。

    2025年02期 v.26;No.158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共同富裕的耦合互动机制

    程坤;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乡村治理注入民主要素,以实现民主治理,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以民生建设推进乡村全面富裕与全体富裕,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共同富裕在主体、领域、目标、价值四个维度高度耦合,二者在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为民主赋能民生、民生构建民主的互动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嵌入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以民主程序的闭环运行为乡村共同富裕选好领导、凝聚共识、指明路径、激发活力以及保障实效有效赋能。在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乡村物质生活、促进村民民主意识觉醒与多元主体共治等功能作用,能够强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保驾护航。

    2025年02期 v.26;No.158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消薄飞地”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和启示——基于共生理论的案例分析

    曾现锋;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消薄飞地”作为浙江省的创新实践,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共生理论,以浙江平湖青田“飞地”产业园为例,剖析了“消薄飞地”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消薄飞地”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共生单元在良好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多边共生机制相互作用,持续为共生系统生成和输送能量,形成互惠共生模式,进而实现共生效应(即共同富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互动的共生单元是实施主体,良好的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有效的共生机制是关键载体,互惠的共生模式是重要形式。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推动共生效应的生成,从而构成“消薄飞地”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本文研究致力于为理解“消薄飞地”模式的共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地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v.26;No.158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国家治理现代化

  •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学理阐释

    王杰;陈义平;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既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与凝练。在实践中,当代中国主要围绕国家治理的制度完善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国家治理的能力提升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等方面推动了二者相适应,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应重点围绕良性制度生态构建、人民主体性彰显、善治格局打造,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5年02期 v.26;No.158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塑造与凝聚:媒介使用影响国家认同的机制研究——基于2013—2021年CSS数据的实证分析

    朱星羽;张甫;李知远;

    国家认同的塑造与维系是每个现代国家的重大挑战,尤其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今,媒介使用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国家认同。基于2013—2021年CSS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及其在历年间的变化,发现:近十年间,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均呈现出积极作用,其中传统媒介信任效应更显著。使用频率方面,新闻媒体使用频率对国家认同具有正向效应,而社交媒体的影响则呈现出差异,娱乐媒体整体呈现负面效应但在逐渐减弱。网络建设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对公众国家认同的影响在不同年份间呈现异质性。因此,需优化传统媒介内容和服务,完善新媒介传播环境,加强新闻和社交媒体的协同作用,强化网络空间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引导。

    2025年02期 v.26;No.158 10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统战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现实基础、风险挑战及实践进路

    包洋洋;

    统一战线是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根基与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打败共同的敌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初步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与利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各项制度基本确立;改革开放后,以最广泛的海内外统一战线推动中华民族再凝聚,共同克服海内外风险挑战;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人心与力量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团结海内外与各新兴阶层和平发展,开始展现共同性、融合性、发展性的统战特征。然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仍可能面临国家民族认同危机、社会心态失衡、地方治理能力不足等风险挑战,相应的阶段性任务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精神,以中华各民族共同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2025年02期 v.26;No.158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时代文化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风险挑战及应对路径

    肖军;李君贺;

    数字时代背景下,文化作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力量。数字信息技术的变革促使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消费模式发生了深刻转变。通过分析近年来电子书、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作品以及电子影视作品等形态的文化作品,探讨其特点以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大有裨益。但是,数字时代文化作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挑战,如创作方面有内容趋同与深度不足、传播方面有数字鸿沟与交流屏障、监管方面有导向失准与管控有限等问题。对此,应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以深挖文化思想内涵为抓手,产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作品;以消弭数字鸿沟为目标;加强数字文化设施平台建设;以健全市场相关机制为着力点,营造文化作品健康有序氛围。唯此,才能更好地依托数字时代的文化作品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2期 v.26;No.158 13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党规国法

  • 制度同构理论视角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的生发逻辑及其效能转化

    王久齐;肖杨飞英;

    市县党委巡察制度是推动党内监督纵深到底、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有效延伸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制度同构理论的解释框架下推演出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基于党内监督组织场域和合法性机制,并通过强迫、模仿、社会规范三种动力机制和巡视制度得以同构,而这三种动力机制在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同构变迁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着相应的主导作用。在市县党委巡察制度的实际运行中,既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政治监督的根本定位等一般性原则。也要结合巡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进一步完善巡察制度体系、机动创新巡察内容、灵活调整巡察方式方法,将巡察制度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制度效能,让市县党委巡察制度真正成为基层党内监督的“前哨”、发现问题的“尖兵”、从严治党的“利剑”,助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2025年02期 v.26;No.158 1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治化:基于软法治理路径

    吴汉华;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治化已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软法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天然的治理资源,在性质上属于公法契约,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化的重要支点,在新旧时期的转换中,“枫桥经验”与软法的复调变迁反映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软法内在的治理功能是其担当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化支点的关键,但软法同时面临着治理规范创制局限、治理基础机制不全和治理制度体系有阙三个层面的问题。为此,需要在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下,通过推动软法系统革新、夯实软法治理根基和构建软法治理体系的方式化解软法与治理之间的张力,从而实现基于软法治理路径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化。

    2025年02期 v.26;No.158 16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富军简介

    <正>王富军,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中国共产党制度史、中共政治概念话语。兼任《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开放大学学报》《邢台学院学报》《中原工学院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深圳社会科学》《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鄱阳湖学刊》《武陵学刊》等期刊外审专家,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秘书长。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海派经济学》《学术交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战线》《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贵州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著出版《当青春遇见马克思》《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复兴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行》《青春必修课: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如何成长成才》等著作5部,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曾获优秀共青团员、教育部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北京市2023年京华好书、国家奖学金、北京市双百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创新特等奖等荣誉奖励10余次。

    2025年02期 v.26;No.15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5年栏目设置和重点选题

    <正>《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是由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主管、主办,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己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2025年,《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面向全国,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着重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此,设置以下栏目和重点选题。

    2025年02期 v.26;No.158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