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原创性贡献和价值意蕴

    刘显利;李艳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国情农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村党组织是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优势,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是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机制保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路径。提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全新概念,阐明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在何处,首次推动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门法律以及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贡献,系统梳理这些原创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世界贡献。

    2025年04期 v.26;No.16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AIGC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有效性的作用机理、风险及其应对

    胡芳;曲娜;

    人工智能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范式亟须迭代升级,以AIGC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从内容解释力、形式感染力、效果穿透力三维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有效性。但在AIGC赋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中,面临内容“失真”、主体“失位”、价值“失范”等运用风险。为此,在技术研发端,须研发自主可控的AIGC引擎捍卫“内容自主权”;在技术应用端,须建立人机融合内容生产体系缓和人机矛盾;在技术治理端,须打造公私协同的全方位治理格局加强价值示范。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传播生态,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有效性,助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

    2025年04期 v.26;No.160 13-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党史党建

  • 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基于“大党”“强党”“执政党”的分析框架

    由丰浩;

    从“大党”“强党”“执政党”这三个构成要素出发,考察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历程与经验,中国共产党正是围绕着对“大党”“强党”“执政党”的形塑、锻造和确认,构成了自身长期执政的基本内容,并经历了初步探索、进一步巩固、改革发展和创新推进四个历史阶段。在党的奋斗历程之中,形成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经验: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工作;必须坚持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必须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继续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26;No.160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政党伦理与社会信任:中国共产党道德示范的历史实践

    卞桂平;魏潇;

    基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范式,党员道德示范与社会信任的共生关系呈现阶段性的演进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诠释革命伦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铸就建设伦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塑造改革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凝练治理伦理。这一伦理实践轨迹揭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信任的核心机制植根于三大政治传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根基”保障意识形态生命力;以“密切联系群众的价值论导向”巩固政社互动纽带;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论路径”形成伦理调适机制。三者构成政党伦理自我革新与社会信任动态强化的辩证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持续发展的政治伦理支撑。

    2025年04期 v.26;No.160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政党自觉视域下“两个历史主动”的出场逻辑、现实表征与实践指向

    孙圣虎;

    “两个历史主动”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经验与成就所作出的重要论断。政党自觉是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关键枢纽和逻辑基点。政党自觉奠定了“两个历史主动”的话语叙事基础,构成了把握“两个历史主动”内在关系的辩证视角,形塑了赢得“两个历史主动”的历史场域。“两个历史主动”在历史、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均具有主题鲜明的政党自觉性表现。此外,在历史发展中持续提升认知和行动上的主体自觉性,是始终赢得“两个历史主动”的坚实保障。从何以生成的出场逻辑、何以彰显的现实表征再到何以始终掌握的实践要求,所述维度融合了政党自觉不同的靶向思考,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两个历史主动”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意涵及其时代价值。

    2025年04期 v.26;No.160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党建引领强边固防的逻辑理路、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

    张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治国必治边的双重议题,并以党建引领为基本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党的建设与强边固防目标紧密相联、路径高度统一,是同向同行、相辅相成、融合共赢的过程,以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强边固防效能,以强边固防绩效巩固党的建设质量。党建引领强边固防不仅深刻彰显了新时代党的使命和担当,也精准回应了现代国家建构的重大关切,有助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助于夯实党在边疆地区执政基础,有助于提升边疆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新征程上,要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利益引领、机制引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强边固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党的建设同强边固防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统一,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强边固防的效能。

    2025年04期 v.26;No.160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基于生产力三要素质态跃升的角度

    张凯宁;许正中;

    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概念的提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变革的必然产物在生产力三要素上具有全新的表现形态,充实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外延、推进了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经济运行过程的高效融合。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应在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围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组织形态变革调整等关键领域发力施策,努力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总体提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6;No.160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式现代化对“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方法论启示

    张赫中;艾尔肯·图尔荪;

    传统现代化模式会“诱导”后发国家陷入“经济决定论”、西方现代化模式“唯一论”以及“外在拉动型”现代化的发展陷阱。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后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启发后发现代化国家要以历史性思维、系统性方法发展本国的现代化,破除“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思维误区。同时,后发现代化国家也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以内生动力为主、以外在拉动为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025年04期 v.26;No.160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国家治理现代化

  • 政府职能“部际转移”的多重动因与多维优势——以新时代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职能“部际转移”为例

    孙发锋;

    职能事项在政府部门之间的“流动”,是行政改革的常态化措施,也是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职能经历了从民政部门到公安部门的变迁过程。从新时代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职能隶属关系变更中可以看出,政府职能“部际转移”是政治理念、政策形象、政策议程、问题界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了国家安全的内涵,改变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完全正面形象,提升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在政府议程中的位阶,凸显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的安全意蕴。这也弱化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与民政部门的职能联系,提升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与公安部门的职能契合性。政府职能“部际转移”具有优化政府注意力分配、推进政策创新、提升政策执行力、重塑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间关系等多维优势。

    2025年04期 v.26;No.160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智参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和拓展路径

    胡德庆;

    当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已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路径。数智技术极速革新及其在各领域普及化应用,为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带来有利机遇,其所具备的赋能优势凸显在促使相应物质基础持续性、创造性发展与变革,驱动相关主体力量自由化、深层次联结与协同,带来现实资源内容精准化、高效率生产与匹配,驱动多元场域共创性、共享性突破与建构,以及赋予融合发展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高质量一体化。但作为新生事物,数字资本极致化逐利、城乡群众数智素养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智能算法及其运行机制不完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隐性存在等,也会对数智技术高质量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形成不同程度制约,造成多重实践困境。应合理构建各方主体力量利益联结机制,稳步加强城乡群众数智素养一体化培育,创新完善数智算法及其运行机制,持续破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等,有效拓展数智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26;No.160 8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路径——以C市Z村为例

    王秋月;李小红;

    乡村数字治理既是解决传统乡村治理难题的创新手段,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逻辑视角出发,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及治理手段四个维度对国家首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C市Z村的数字治理实践进行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面临着未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数字治理主体参与不足、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乡村数字治理的技术基础薄弱等治理碎片化困境。应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数字治理活力、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数字治理的技术基础几方面来完善乡村数字治理。

    2025年04期 v.26;No.160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化建设与传播

  •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作用机理、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

    李彦;

    随着DeepSeek、Manus、ChatGPT、Sora等一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工智能仅用于数据分析的模式,更具针对性的文本、视频、图片、声音、代码、创意等得以快速生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生产维度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解放创造性生产力;文化传播维度实现破圈效应,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文化消费维度定制化推送满足个性化需求,激活长尾市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样态,成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兴动力。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仍面临着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冲突、创新效率与伦理风险的博弈、技术垄断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等制约因素。为此,应在技术、文化与法律治理维度形成协同效应,释放技术创新红利,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引擎;提升文化治理智能化水平,构建数字文化生态;守住文化安全底线,构建数字时代文化秩序。

    2025年04期 v.26;No.160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梁罡;滕汝青;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要素,有助于增强、增进和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准定位能力、有效供给准度和全面覆盖效率,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主要包括数据库良莠不齐离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纯粹的技术筛选局限削弱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信息安全与合规问题弱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要有效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空间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实阵地,关键在于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构建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治体系,保障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智能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2025年04期 v.26;No.160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化市场“首违不罚”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进路

    梁亚伦;郑鹏飞;

    “首违不罚”作为回应型立法,遵循由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式的发展模式。“首违不罚”制度在文化市场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市场“自我规制”模式的具体体现。当前文化市场“首违不罚”制度适用存在法律规范供给不足且层级较低、“首违不罚”与“无危害后果不罚”等概念相混淆、执法程序规定欠缺以及相关配套监管措施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当通过推动有关规范制定与完善、明晰“首违不罚”制度范围的界定、规范执法程序、完善配套措施等方式,充分发挥“首违不罚”制度的实施价值。

    2025年04期 v.26;No.160 13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新时代兴边富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建设成效与提升路径

    许庆红;

    自2021年以来,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的代表性省份云南一直在积极实施“现代化幸福边境村”建设,这是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基于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348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对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土地流转、乡村建设、人口留驻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耕地面积少、社会治理难度更大、村容村貌亟待提升的问题。巩固提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一是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边境贸易等特色产业;三是要推进整体村容村貌建设和治理;四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边民的国家意识和身份认同。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推动陆地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6;No.160 14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国庆纪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张天浩;

    国庆纪念作为显现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振奋中华民族人心、展现中华民族历史及其所内蕴的文化和理论的全民性节日,集民族历史文化、民族理论创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于一体,内蕴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历史逻辑体现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的相互贯通;理论逻辑体现为民族理论意涵诠释和民族话语建构的双向互动;实践逻辑体现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自信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互促进。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探析国庆纪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即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石,党领导下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的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引,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认同自信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识。

    2025年04期 v.26;No.160 16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术资讯

  • 牢记嘱托、凝心聚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综述

    杨然 ;丁玮;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7月26日上午,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中共元谋县委党校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以及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展开研讨。一、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方实践逻辑,既是指导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推动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指引。

    2025年04期 v.26;No.160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胡芳简介

    <正>胡芳,法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天府峨眉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四川大学“双高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其中重大、重点各1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东方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境遇》《<怎么办?>精学导读》,《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编写组专家,主编教参《中国智慧:故事中的新思想》等,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央电视台《国家荣光·江竹筠》的访谈嘉宾。

    2025年04期 v.26;No.16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