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逻辑蕴涵

    张志元;李洋;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为什么要发展数字经济、怎样发展数字经济、为谁发展数字经济”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引领地位,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025年03期 v.26;No.159 1-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四重向度

    柴鑫鑫;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指向。立足新的时代局势和发展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目标导向,高度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重要性,系统阐释了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和守正创新的发展原则,创造性提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新阐释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奋进力量、开拓了实践进路并作出了良好示范。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彰显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创新性,为党在新的起点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行动指南。

    2025年03期 v.26;No.159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党史党建

  •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出场逻辑、唯物史观叙事与实践向度

    陈云龙;蒋天贵;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主话语体系创新的重大标识性概念。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刻的出场逻辑,它根植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生发于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形塑于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命题洞察。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刻的唯物史观叙事,它内含着“从神到人”的主体自觉、“合规律性”的历史自觉、“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和“合目的性”的价值自觉。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向度,新征程新实践要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政治主动;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思想主动;要尊重历史规律,保持历史定力;要坚持人民立场,增强价值自觉;要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世界意义。

    2025年03期 v.26;No.159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思想引领力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黄恒信;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是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对党的奋斗目标和理论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使之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能力。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凝聚抗战力量、领导抗战进程的重要使命,但是民众抗战意识需要唤醒、自身领导抗战能力有待提升、错误思想的干扰、民众对党的政策调整的不解等因素影响了党领导下抗战力量的汇聚。为此,中国共产党围绕抗战救国这一中心任务,从思想创新、思想武装、思想传播、思想辩驳等多方面对思想引领力的塑造提升和作用发挥进行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有效凝聚起全民族抗战力量。通过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引领力的历史考察,可以探析思想引领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从中汲取当下增强思想引领力的有益启示。

    2025年03期 v.26;No.159 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社会主义意义

    刘洪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拓展与实践成就最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社会主义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在引领后发国家现代化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

    2025年03期 v.26;No.159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实践与治理

    李家丽;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发展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其形成既是动态的社会转型过程,也是空间现代化的重塑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城乡关系是其空间生产结构的核心,而美好社会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情怀与全球视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理念。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实践与治理,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特色空间结构和历史方位的关键。

    2025年03期 v.26;No.159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以制度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指向、作用机理与实践要旨

    黄胤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模式。基于此,本文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以及建设的独特性基础上,阐述以制度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作用机理与实践要旨。在价值指向上,制度建设通过加强成果惠民来增进民生福祉;防范两极分化来推动共同富裕;塑造精神文明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来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命运与共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作用机理上,完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供给、有效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逐步破除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梗阻。在实践要旨上,为使制度建设更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引领,顶层设计、总体谋划为基本内容,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为改革方略,践行钉钉子精神为优良作风。

    2025年03期 v.26;No.159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国家治理现代化

  • 列宁“政治遗嘱”的三重国家观新理路及现代化价值

    邹佰峰;袁梦丹;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考察列宁国家观,需要深入检验理论与实际的契合性。列宁“政治遗嘱”是研究列宁国家观的重要文献,蕴含着国家体制革新、国家治理优化、国家机关重组的改革构想,为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开拓理论空间与实践路径,发挥理论的现实价值。列宁“政治遗嘱”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层面,制定前瞻性制度规划;在治理层面,优化治理手段;在道路层面,全面协同各领域发展。

    2025年03期 v.26;No.159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困境与展望——基于119个“中国法治政府奖”获奖项目的分析

    马天赐;

    本文以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的119个获奖项目为样本,深入探究近十年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状况。法治政府建设主题涵盖政府职能、制度建设、行政决策等七大类,其中政府职能类占主导,社会矛盾化解类次之,行政决策类最少;在分布特征上,地区呈现“东部强、西部弱”态势,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行政层级上呈现出“省市强、县乡弱”的特点,基层法治建设薄弱,主体上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不足。当前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民众法律意识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行政问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但也面临困境,如量化指标难以精准测量绩效、政府体制缺陷阻碍目标实现、政策供给模式转变困难。展望未来,须明确系统化指标、强化科学指引,培育多元内在化动因、理性推进建设,协同政府与社会、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稳步前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与人民提供法治保障。

    2025年03期 v.26;No.159 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隐私友好型”治理:公共视频监控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机制

    李清林;宋惠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视频监控在公共治理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公共视频监控在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引发了个人隐私保护的现实难题。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数字治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理论,构建“技术—价值—制度”三维分析框架,探究公共视频监控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之道。研究发现,当前公共视频监控和个人隐私保护失衡主要是源于技术广泛应用、监控范围扩大;价值观念多元、个人差异显著;法律制度欠缺、监管机制不足。为此,本研究提出要合理应用技术,促进监管效率和隐私安全相统一;重视价值需求,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完善制度机制,促进法律他律与监管自律相统一,三者协同发力,推动“透明”治理向“隐私友好型”治理转变。

    2025年03期 v.26;No.159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化建设与传播

  •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观念的政治形塑

    徐诺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着眼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内在的政治属性,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民族观念进行政治形塑,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理念熔铸于中华民族观念之中。基于自然条件与生产劳动维度的多民族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视角下的平等与团结、实现民族独立基础上的民族复兴等理论观点,是毛泽东对于中华民族形成逻辑、内部关系与历史使命等中华民族观念所涉及重要范畴的新认识,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情、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形塑思路。在历史意义上,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观念的政治形塑融合“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深化各民族间“联结交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作的“原则基础”,助力民族工作顺利推进。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集了精神力量,也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现实启示。

    2025年03期 v.26;No.159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网络圈群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及其纾解路向

    郜然;赵丽涛;

    网络圈群,基于学缘、趣缘、业缘、地缘等共同价值取向而形塑成某种联系纽带,依托圈层化社群衍生“观念黏合”效应。基于共同旨趣组成的网络圈群在高频次的互动交流中积聚强大的社会动员性,并且依托自组织催生独具特色的社群归属。网络圈群作为虚拟社交的集合体,在当前算法大数据迭代升级的背景下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关键场域。本研究通过分析网络圈群所具有的排他性、同质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凸显出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圈群的必要性,进一步明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当前各类网络圈群中面临的重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多元圈层场景”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叙事能力,网络圈群“碎微化内容”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基于同质化的“次元壁”问题降低意识形态的聚合力,偏见式“圈层共振”形成对不良思潮认知的集体幻觉。因此,需要以分众化网络意识形态内容“主动破圈”,依靠主流意识形态的统合性叙事增强价值观“缝合功能”,塑造网络圈群“同心圆”,让圈内圈外成员在多元化时代达成价值共识。

    2025年03期 v.26;No.159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液态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动与变迁

    陶思廷;王源林;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从传统“固态认同”转变为“液态共同体”,展现出了动态多元的认同特质。作为一种全新的认同模式,“液态共同体”理论为理解中华民族认同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基于此,立足于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借助“液态共同体”理论,从共同体意识、主体关系和边界三个理论维度剖析其“液化”特征,揭示了动态认同的形成、个体与集体关系的重塑以及地理、文化和社会边界的模糊化过程。最后,从“固态认同”到“液态共同体”的变迁已经成为一种认同常态,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调整与整合,而且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当代语境中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年03期 v.26;No.159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村规民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基于“软法”理论的考察

    潘东东;

    以“软法理论”为指引,以民族乡村为实践场域,辅之村规民约这一有效载体,可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村规民约的内在机理作出考察。研究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村规民约的价值导向,村规民约则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二者之间还存在内容相通、效能互融的双重关系。面向未来,为进一步拓展村规民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应在村规民约的制定、维护和执行全过程融入“铸牢”的核心元素,以凸显其铸牢效果。即在村规民约的“立约”“守约”“执约”等多个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生成一体化的“铸牢”方案。

    2025年03期 v.26;No.159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党规与国法

  • 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划分的模糊性及其廓清

    潘姚;

    党内法规执行是由执行主体、执行对象、执行内容和执行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执行力建设的关键是责任,明确的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划分,有助于构建更为高效、权威的党内法规执行机制,而模糊的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划分,则可能导致“责任真空”与“责任重叠”现象,削弱党内法规执行效能。针对现行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划分存在上下级执行主体责任同质化、异质化执行主体责任抽象化、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责任趋同化等执行责任划分模糊现象,有必要引入党内法规执行责任清单、明确差异化主体的执行责任内涵、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承担,以明确的执行责任划分促进党内法规的高效执行,确保党内法规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2025年03期 v.26;No.159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宪法审视

    陈法钧;

    《全国人大常委会延迟退休决定》宣示其乃“根据宪法”制定,且涉及包括第44条在内的宪法内容,故有必要从宪法角度加以审视。宪法第44条两款规定分别是“退休制度”与“退休人员受保障权”,二者构成唇齿条款,要求“无保障则不退休”,内蕴着宪法对公共利益与劳动者权利保障的统合。而以“退休自主”为核心含义的“退休权”概念并不能准确传递现行宪法制定者的意图且不吻合宪法文本,建构作为宪法未列举权利的退休权则既不必要也不可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延迟退休决定》满足宪法退休制度条款的法律保留要求且不违背其核心内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本身与退休人员受保障权在宪法层面无涉,而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干预了退休人员受保障权但并未违宪,故该决定符合宪法第44条。此外,该决定未干涉宪法上的劳动权利义务、劳动者休息权,不抵触宪法平等原则,没有违背宪法的代际公平精神,并有助于实现“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等宪法价值。

    2025年03期 v.26;No.159 15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5年栏目设置和重点选题

    <正>《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是由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主管、主办,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己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2025年,《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面向全国,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着重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此,设置以下栏目和重点选题。一、栏目设置(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党史党建(三)中国式现代化(四)国家治理现代化(五)文化建设与传播

    2025年03期 v.26;No.159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张志元简介

    <正>张志元,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与东北全面振兴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沈阳市社会科学人才库”,荣获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市“技术标兵”、东北大学江河奖教金、东北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经济思想、东北全面振兴等研究,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论文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论文3篇,出版专著6部,参编2部,被教育部采纳资政报告2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社科联重点项目等20余项。研究成果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省政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

    2025年03期 v.26;No.159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